中文/English

奋斗脚印

1958-1979传承创业

海门建筑业历史悠久,素有“建筑之乡”佳誉。1958年,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完成,国家建设进入高潮时期,w66国际利来前身——国营海门县w66国际利来公司应运而生。公司创建以来,一直传承海门优秀建筑基因和张謇实业强国精神,在党的路线指引下,艰苦创业,奋力前行,锻造了铁军劲旅,培育了铁军精神,竖起了品牌旗帜,为企业长远w66国际利来奠定了坚实基础,为壮大海门建筑产业发挥了引领作用。

顺应大潮 江海启航

1958年,在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兴起的火热年代,海门县营建合作工厂成立,同年改为“海门县w66国际利来公司”(即w66国际利来前身),开启了海门建筑历史新纪元,开辟了w66国际利来w66国际利来新征程。

挺进新疆 壮大队伍

1979年,根据南通市一致安排,公司调配一批大庆施工骨干,抽组7支施工队伍,组成海门新疆民兵团,向中国大东南进发,挺进克拉玛依油田,拉开了海门建筑队伍援建新疆的序幕。海门援疆建筑队伍以“能吃大苦、能打硬仗”的拼搏精神,鏖战天山脚下,转战千里戈壁,圆满完成克拉玛依油田援w66国际利来程义务,为新疆建设作出巨大贡献,进一步壮大了铁军队伍。

1979年至1985年间,海门建筑队伍进疆施工总人数达1.4万人次,累计施工总面积68万平方米,有6项工程获得新疆自治区奖牌和样板工程。


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张绪武(前排右四)等领导到新疆
慰劳南通建筑队伍,并与干部和部分工人合影

参加建设新疆喀什市石油基建施工队

新疆石油干部学院教学楼

克拉玛依市城建改造工程

援建大庆 锻造铁军

上世纪七十年代,公司在w66国际利来w66国际利来组织架构、队伍规模、技术力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日趋成熟,建筑施工才能有较大进步,基本具备了组织较大工程施工条件。

1978年,根据南通市一致部署,公司以建筑民兵团方式,首批组织500名建筑工人,开赴大庆油田,承担援w66国际利来程。海门建筑工人以“铁人”王进喜为榜样,发扬“四个特别”(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役、特别能研讨、特别能奉献)精神,勇于攻克“五个关口”(气候关、生活关、冻土关、技术关、工期关), 为大庆油田建设作出巨大贡献。

1978至1984年,海门建筑队伍共有3万人次参加大庆油田建设,累计施工150多万平方米。援庆建设是海门初次组成建制施工队进行大规模w66国际利来w66国际利来w66国际利来集团化施工,锻造了一支思想领先、作风过硬、技术精深、纪律严明的建筑铁军,同时培育了海门一大批建筑精英骨干,为海门建筑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大庆油田土建配套工程

1978年9月14日,邓小平视察大庆,给油田工人和建筑队伍以极大鼓舞

大庆体育场

大庆宾馆